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于北京。

历史记载,左宗棠出生于公元1812年,亡于公元1885年,享年74岁,而李鸿章出生于公元1823年,亡于公元1901年,享年79岁,左宗棠年长李鸿章12岁。虽然二人都出生于湘军,但是按照年龄而言,左宗棠似乎更应该资历老于李鸿章。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李鸿章与左宗棠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年长的左宗棠出名更早。在1861年的时候,左宗棠已经是浙江巡抚了,而到了1862年,左宗棠已经升任闽浙总督,算是一方重臣了。此时的李鸿章却只是湘军头子曾国藩的幕僚而已,地位上与左宗棠差距十万八千里。

而在之后的战争中,李鸿章逐渐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1867年的时候已经升任湖广总督了,在地位上与此时左宗棠的陕甘总督平起平坐了。可能到了这里,左宗棠就觉得李鸿章不是池中之物,早晚会超越自己,但造成二人不和的,却不仅仅是如此。

众所周知,左宗棠收复新疆、平定回乱,为晚清江山的安定立下了汉马功劳,但这一切在开始的时候却不是那么顺利。左宗棠决意收复新疆的时候曾经详细给当时的同治皇帝与慈禧太后上疏,告知收复新疆对于“边塞防守”的重要性,左宗棠是主张“塞防”的代表人物。而当时朝中的李鸿章却持截然相反的态度,认为当时东部沿海才是重点防守的地方,坚持“海防”战略。

李鸿章与左宗棠为这件事闹得不可开交,最终还是慈禧太后出马,慈禧认为左宗棠更有道理,因此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而左宗棠最后也不辱使命,成功平复了新疆。

此时的李鸿章与左宗棠也因为上的见解不和而形同陌路,再加上左宗棠此人自视甚高(《清史稿》评价左宗棠自视甚高、傲物,所以门下不怎么出人才),对于李鸿章这样的“晚辈”更是不放在眼里,因此,之后二人更是越走越远。